在这一观点指引下,本案应当将胚胎界定为一种伦理物,在法律上对其予以更为特殊的保护,防止其中包含的潜在人格受到损害。
种种缺陷导致法国的宪法解释机制历来备受学术界批评。自1971年结社自由案以来,随着宪法委员会将基本权利规范纳入解释对象的范围,前述情形有所改观。
此外,由于1958年所设置的强制解释程序和依申请解释程序本身都属于在法律生效以前进行宪法解释的事前模式,宪法解释过程中不存在当事人,因此,宪法委员会在解释宪法时缺少公开的庭审或听证程序,没有当事人的陈述和宪法律师的参与,没有口头辩论,尤其是在宪法委员会的解释结论中也缺少反对意见。尽管法院处理的主要是纯粹的法律问题,并且其侧重点明显在于书面陈述的法律解释,但宪法法院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如此地涉及到公共利益,以致于只能以公开程序作出裁决,因为这些公共利益只有在公开的程序中才能得到保证。根据1958年宪法的规定,宪法委员会由两部分成员构成:一部分是经任命产生的9名成员,任期9年,不得连任,每3年改任三分之一的成员,总统、国民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长各任命三分之一的成员,其中宪法委员会主席由总统任命。通过这些解释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宪法的价值和规则逐渐贯彻到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领域,出现了法国法的宪法化这一现象。尤其是在2008年改革以来,宪法委员会作为基本权利保障者的身份更加突出,因为增加合宪性先决程序的目的本身就是保障基本权利,这一解释程序的提请主体是作为基本权利主体的个人,提请解释的对象是宪法中的基本权利规范。
因此,1958年宪法序言所宣告恪遵的1789年人权宣言和1946年宪法序言,以及2005年修宪所增加的2004年环境宪章,都应当是宪法解释的对象。在解释方法上:从政治性解释到专业化解释 宪法解释本身是一项专门和专业活动,为了准确探明和发现宪法的含义,必须借助一系列解释方法,尤其是文义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体系解释等法教义学方法,并且同样重要的是,解释机关必须对其之所以如此解释宪法含义的决定进行合理的说明和论证。八是规范志愿服务的经费保障和风险防控,如支持保险企业研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来满足志愿服务特需,同时政府指导建立和监管多种来源的基金,支持志愿服务的开展,救助志愿服务中的权益损害。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与传统的很多理念是一致的,也有不尽相同之处时至今日,这一纸判决引发的各界对冷冻胚胎法律性质及相关胚胎权利的讨论仍在发酵。
在这一学说指引下,本案中的胚胎可以成为继承的客体。从两个判决书的说理部分观察,本案一、二审都未采纳主体说。
一审法院认为,胚胎是含有未来生命特征的特殊之物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样任意转让或继承,不能成为继承的标的,构成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重要原因。第三,启动宪法解释程序,为此后类似的疑难案件提供宪法规范依据,而不仅仅是法律原则抑或是情理救济。7 参见徐国栋:《人工受孕体在当代意大利立法和判例中的地位》,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4 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总则编)》,法律出版社2005版,第242页:人身不是物,但是从人体分离出来的某些部分,如器官、乳汁、血液、卵子等,也可以作为物并成为物权的客体。
6 张善斌、李雅男:《人类胚胎的法律地位及胚胎立法的制度构建》,载《科技与法律》2014年第2期。(二)代孕禁令与宪法权利的冲突 首先,从宪法基本权利的范畴来看,代孕禁令直接限制生育权的行使。它在论证沈某、刘某双方父母享有对胚胎的处置权时,明确指出胚胎含有沈某、刘某的DNA等遗传物质,而且含有双方父母两个家族的遗传信息。四枚冷冻胚胎由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共同监管和处置。
若本案采此种学说,原告与被告争议点将从继承权变为监护权。家庭权可以作为证成有条件代孕合法化的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如它可以为夫妻因自然灾害、失独等某些特殊原因而无法生育的代孕行为辩护,在这些情况下,代孕是一种补救性的生育手段。
正如法国宪法学会会长(Bertrand Mathieu)曾批评宪法委员会依托人的尊严确认个人的体面住宅权:其主要观点为体面住宅权是社会经济类权利,与人的尊严相结合,会导致‘人的概念过于具体,与其他社会权发生竞合,从而失去其特点11。其理由主要是:代孕会带来诸多严重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扰乱社会伦理秩序,可能给代孕母亲和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二审判决广受关注,成就了全国首例冷冻胚胎监管权和处置权纠纷案。而在社会持续变迁、医疗技术进步带来法律伦理领域碰撞的背景下,成文法对于权利的保护难以避免会存在滞后性,频繁修改宪法和创设新的法律规范也难以实现。卫生部在2001年发布生效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其次,权利主体说将胚胎视特殊的人。这三种手段相比较而言,第一种与第二种模式皆可实现管制目的,而完全禁止对特定人群所施加的负担过于沉重也不合理,不符合最小侵害原则,其强度也超出追求公共利益所需的程度,目的与手段之间难符狭义比例原则。(一)本案判决书与代孕禁令之间的潜在冲突 一方面,二审判决肯定了胚胎的人格属性。
二、系争问题之一:宪法上的人格尊严能否及于胚胎 本案最重大的系争问题在于,我国现行法律尚未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如何确定胚胎的法律属性。其三,原则许可,保留特定情形下的禁止的开放模式。
11 B.MATHIEU,La dignit é de la personne humaine:quel droit?quel titulaire?Recueil Dalloz 1996,p.282. 进入专题: 宪法学 冷冻胚胎权属 。该说认为,胚胎由于具有人格属性或作为有限的自然人,因此能够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
一、案情简介 2013年3月,一对年轻夫妇(沈某、刘某)被一场车祸夺走生命,他们生前在南京鼓楼医院留下四枚冷冻胚胎的归属遂引发纠纷。我们认为,不论是权利之间的冲突还是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界限,也可以或更应该通过实施宪法而解决。
2 杨立新:《人的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及其继承问题》,载《人民司法?应用》2014年第13期(总第696期),2014年7月版。学界赞扬与质疑并存:在赞扬声中,本判决被定为标志人伦与情理胜诉之典型。6从宪法层面理解应受到特殊尊重与保护,可以依据我国《宪法》第38条有关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之规范。代孕管制在理论上可采取如下三种模式:其一,完全禁止,即中国当前采用的模式。
三、系争问题之二:代孕禁令与胚胎人格属性的实现 本案的另一系争问题在于,行使胚胎的处置权是否一定会导致代孕行为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部门规章禁止代孕的合法性、合宪性争议。该案因而成功人选十大民事案件十大宪法事例,且成为2014年中国民法学年会、法律文书学会年会及众多学界会议的研讨对象。
第三,对人类胚胎的尊重不是绝对的,他可以和预计研究所可能产生的利益相互衡量。遗憾的是,在本案的讨论中,无论是绝大多数法律工作者、部门法学者,还是公众、媒体,都极少提及宪法。
因此,完全禁止的管制手段确有违宪之虞,建议卫生部对其进行修改,进而依据我国社会现实、比较法视域中立法与判例的发展精细化对代孕的分类别管制。5 徐国栋:《体外受精胎胚的法律地位研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
就目的而言,卫生部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禁止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为了维护宪法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以及计划生育等项公共利益,管制目标不违反适当性原则。正如有学者指出,人享有完全的伦理地位,物完全没有伦理地位,中间状态的实体享有一定的伦理地位,与单纯的物相比,胚胎作为人类潜在的生命,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这是对人类尊严和伦理道德的维护,从而应当在以胚胎为中间体的基础上完善对胚胎的法律保护。最后,以徐国栋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持折中说5,认为胚胎从受精开始就存在潜在的人格,主张胚胎应当受到足够的尊重,但又不能得到与自然人一样的道德和法律权利。一审判决驳回了沈某某和邵某某的诉讼请求。
10 参见朱振:《冷冻胚胎的继承与生育权的难题》,载《医学与哲学》2015年3月第36卷第3A期,第33-35页。作为我国首例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既涉及《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和《继承法》等众多民事法律规则问题,又因为法理的适用而成为宪法学界的关注热点。
当下出现的胚胎过量贮存、医院只能销毁的社会现实也函待立法回应。9 参见周江洪:《法制化途中的人工胚胎法律地位——日本法状况及其学说简评》,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在法律规则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二审法院进而考量伦理、情感和特殊利益等相关因素,依据《民法通则》第5-7条所规定的法律原则,确定涉案胚胎的相关权利归属,广受社会公众与法律人士称赞。判决书写道,胚胎是介于人与物之间的过渡存在,具有孕育成生命的潜质,比非生命体具有更高的道德地位,应受到特殊尊重与保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